查看原文
其他

随想录18 || 成尚荣:给学生一次当“教师”的机会

成尚荣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-02-05

全文共1753字,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

 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、编辑费、版面费

《中小学管理》唯一投稿邮箱: zxxgl@zxxgl.com

  

我清清楚楚地记得,在上小学三年级时,教我们的一位老师讲课挺认真挺努力,但总是讲得不清楚,有些话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,我和同学们都听得如坠云雾之中。当时,我内心有个冲动的想法,“让我上去讲吧,也许同学们会喜欢”。后来回想起来,我常常反思:我当时的想法对吗?是对老师不尊重吗?是有些狂妄骄傲了吗?直至读了一些教育科学理论,我才有所释然:其实在教室里,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,还应该有两种角色——“教师学生”和“学生教师”。


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深入对话、互相学习、彼此促进、教学相长的过程,因此在某些时候,教师可以是学生,向学生学习;学生也可以是教师,承担解惑的任务,师生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。有时候,学生的心理状态、情感“冲动”、“胡思乱想”里面,说不定就蕴藏着一些教育原理、教育规律的“胚芽”。如果教师能俯下身来,多听听学生的心声,那么就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呢!


近日读报,看到关于外语教育家、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的故事,题目是《百岁陈琳:俯身著述 起身授课》(详见《光明日报》2022年5月16日)。故事内容十分精彩,其中有一段非常有趣,令人回味。1946年,陈琳转读金陵大学三年级,在一次与校长的偶遇中他得知,在转入该校的入学考试中,他的数学只有二三十分,但由于英文几乎满分,因此大家讨论了很久,还是决定录取他。当时,陈琳在学校选修了一门伦理学课程,这门课由一位姓张的留美教授用英文讲授,每周一次。一天,张教授对陈琳说,自己下礼拜要到外地,不能来上课,请陈琳帮她上一次课。陈琳很惊讶,回复说自己大概担当不了。张教授鼓励他:“我知道你的英文很好,你就讲孔子的孝道,没问题。”陈琳很重视这件事,就到图书馆找来《论语》的英译本仔细研读,全力以赴准备这堂课。没想到,讲课那天一进教室,陈琳扫了同学们一眼后,发现张教授竟然坐在最后一排靠边的座位上。陈琳大吃一惊,只见张教授微笑着向他摆手,示意他继续上课。由于英语基础扎实,准备又充分,陈琳那堂课讲得十分成功,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。


读完这个故事,我的心情用心潮澎湃来形容恰如其分。我想,如果小学时的那堂课,老师也像张教授那样让我代他上去讲会怎样呢?估计不会太差,甚至会很精彩。陈琳的故事再次印证了一个理念:学生是可以当“教师”的。这一理念的深刻意义在于:当教育成为自我教育的时候,尤其是教会别人的时候,教育的深刻意蕴才能真正体现。由此可以演绎为:最好的教育是自主教育,最精彩的教育是教会别人的教育。


让学生当一次“教师”,至少有几方面的意义。第一,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、把握以及给别人的讲解,能够将知识真正内化,让书本上的知识“活”起来,由此撕开与知识之间的隔膜,形成自己的认知框架。第二,教学的成败全在于对学生的学习状况、方式、逻辑的准确把握。学生在给他人讲解时,最清楚内容重点在哪里、难点在何处、“痛痒”困惑之处是怎么产生的,因此会针对问题有所破解,而不是无的放矢。第三,让学生当一次“教师”去上课,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。有机会就会有发展,有平台就会让可能成为现实。


江苏无锡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也有着跟陈琳类似的经历。小学五年级时,唐江澎在乡村的巡回教学点上学。一天,巡回的教师忙不过来,就给了唐江澎一把哨子,让他帮忙给复式班的同学上课。当时,复式班高年级的同学学习语文,低年级的就上数学。唐江澎这位五年级学生竟然把复式班的课上下来了,而且效果很不错。那只哨子就是上课的铃声,给哨子就是把教的权利给了他。唐江澎这个“吹哨人”成了学生中的“教师”,即“学生教师”。这一经历唐江澎铭记于心,也许正是这一经历在他心中播下了当教师的种子,并在多年后长成一棵大树—如今他成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和有重要影响力的名校长。


因此,我们可以作一小结:让学生有机会当一回“教师”,这是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命题。当年,陶行知提倡小先生制,固然有客观的历史背景,但更重要的是,他已洞察到教育的真义与真谛。遥想当年,俯看当下,我们应当坚信:学生是可以当“教师”的,大学生能做到,小学生也能做到。所以老师们,相信学生,放开手脚,给学生一个机会吧。当然不是每堂课都让学生当“教师”,但是哪怕只有一次,可能都会改变学生,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。



随想录2021-2022年文章汇总↓

[ 随想录 ] 2021年全文合集

随想录12 | 对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负责

随想录13 | 让学生成为思想劳动者

随想录14 | 在大脑深处准备未来

随想录15 | 成尚荣:奥林匹克格言中的“——更团结”

随想录16 | 成尚荣:“不知道”与“知道”之间……

随想录17 | 成尚荣:作业改革的“第一原则”——完成的真实性




7期文章回顾 


李政涛丨找到让“中层”强健有力的密码

叶丽敏 | 锤炼高效能中层: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

刘   姣 | 从“中间”到“中坚”:学校中层干部的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

成   刚 | 构建领导力素质模型:打造高质量中层团队

杨志刚 | 江苏张家港:以专业化管理团队建设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

王   羽 | 巧解“三力”不足困境:为中层干部成长赋能

刘   玲 | 制订工作计划:学校中层管理者的必修课

夏青峰 | 校长思维方式谈(一) • 系统的观念

褚宏启 | 核心素养十年路:持续引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

杨德军等丨从61326份调查问卷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现状

张祥兰 | 找准科研选题:走好课题研究第一步



文章来源:

《中小学管理》2022年第7期 · 随想录

文章编辑:王淑清

微信编辑:刘   姣

微信设计:新媒体运营部



 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随想录18 || 成尚荣:给学生一次当“教师”的机会

成尚荣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